《聽風的歌》

Posted on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by 蔡柏宏 | 0 回應
標籤: ,

  這學期通識課選到了「村上春樹作品賞析」,雖然時間點是很爛的星期五下午,但在台文所的教授導讀下,我還是很喜歡這堂課,也對村上有更多認識。期中作業是任選一本村上的作品,寫出一千字左右心得。在此分享之。若與任何網路文章雷同,純屬巧合。XD



正文


  《聽風的歌》是一九七九年,村上春樹二十九歲時,初次創作的作品,也因著此書,獲得了群像新人賞。更成了欣賞日本文學時,無法忽視的重要人物。也許因為這是村上春樹的第一本作品,全書讀來清新、平淡,沒有太多煽情、巨大起伏的橋段。但也因平淡優雅的特質,使這本小說,值得一再品味、咀嚼。


  譯者賴明珠在後記提到,所謂「文章難讀、故事雜亂、主題稚拙」,似乎是村上所崇尚的風格。「文章難讀」,是因為內容有些隱晦,需要並值得我們深思、細細咀嚼;「故事雜亂」,指的是作者原使用寫實手法,再次寫時則改以跳躍的方式,不具備明確、易懂的故事主軸,且有時穿插主角的回憶;「主題稚拙」,則是指村上的作品通常異於傳統的日本文學,有著不少的創新,因而顯得不成熟,更隱含反傳統、嘗試與眾不同的堅持。最使我欣賞的部分在於,雖然全書看似隱晦難懂,但在讀完一次後,每一次的再次翻閱,都會有不同的體會。似乎因為村上喜歡在字裡行間中,藏入充滿哲理的比喻,因此禁得起一再細讀。例如少年與「風」的對話,就非常意味深長,也耐人尋味。另外,村上的小說,雖然迥異於傳統日本的小說風格,但其看似深有翻譯於英文的濃濃奶油味底下,暗藏著村上深厚的日文基礎。

  此外,不可忽略的是,《聽風的歌》中充滿的數字。特別之處在於,數字是很實際的,但又隱含著抽象的另一面。也許是想藉由數字既抽象又具體的特色,具體化時間的流逝,以及對人生感到的虛無。小說中提到:「說來話長,不過我已經二十一歲了,還足夠年輕,但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年輕了。」以及「那時候,我認真地相信,或許我可以像那樣把一切轉換成數字,並傳達給某種東西。而只要我擁有某些可以傳達給別人的東西,就表示我確實存在」清晰的給了我,也許具體,卻又抽象的感受。而對於生死,《聽風的歌》也讓我有了一些體悟。法文系女孩過世後,永遠青春。「殘存下的我們卻一年比一年,一個月比一個月,一天比一天的老去。有時我甚至覺得自己一個小時比一個小時老,而可怕的是,這卻是事實。」給了我一種對於時間流逝、自己和身邊的人不斷老去的無奈。每個人的人生雖然獨特,但也的確虛無。對於身邊的人來說,大部分的人都如微風,輕撫過臉頰後,便稍縱即逝。每個人都很重要,也若有似無,要證明自己活過其實很困難。但對我來說,只要能輕柔撫過重要的人身邊,而能在某個微風習習的午後,使之稍稍想起,便已足夠了。若憶起的剎那,能勾起一絲莞爾,那便是世上最美好的事了。


  人是不斷的改變,地球卻不停地旋轉。風也一樣,雖然若有似無,方向多變,但無論今昔,時時會撫過你我的臉龐,在燠熱的午後,捎來一絲清涼。也見證了我們的一切改變。我也期待,故事跳躍,輕描淡寫的《聽風的歌》,能在下一次微風吹送時,能帶著暖暖的心情,撫過我的臉龐。



後記:這是一本極短篇的小說(全書加上譯者的後記也還不到二百頁),短短的文字,卻隱含著很深刻,很值得深思的故事。也期待我能學會這樣的,說故事的能力

0 回應:

張貼留言

你好,歡迎你在此發表意見。
-
發表意見的身分:建議選擇「名稱/網址」,會最為完整。
不建議選擇匿名,請為自己的言論負責。:D

Thanks a l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