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老師

Posted on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by 蔡柏宏 | 0 回應
標籤: , ,

今天看了「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稍微晚了幾步的跟風。
先說結論,大二的時候看過王政忠老師的原著,就很是感動,電影的呈現更是讓我很乾脆的掉了幾次眼淚(笑),整體而言,敘事的手法不會過於老掉牙的不斷催淚,而透過搞笑、無奈、哀傷和感動等元素共同呈現這個故事,很生動,也很深刻。

故事重要因素之一的九二一地震,那年才四歲的我沒有深刻的印象,家鄉也不是重災區,長大了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對災難的認識大多是從小到大念的書和國中時參觀由當年災區遺跡整理而成的教育館。直到去年小年夜的地震才著實被震撼,離我家只有兩三個區遠的維冠大樓全毀。片中災區場景呈現了人在大自然面前實在很渺小,角色們失去家人或同學的情緒表現,也相當讓人不捨。不過也許整部電影的重點還是在於偏鄉教育和後面透過國樂團重振士氣,有關地震的描寫自然是淡淡帶過,卻已經夠讓人難過。

故事中王老師的刻畫也很有意思,初期因為學生問題很多,想利用改善學生表現和擅自報名國樂比賽提升考績申請調離,到當兵期間發生地震,震後回到中寮當地,被學生的一句「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徹底改變了心意,同時也回想起自己的恩師,後來決定回去,和其他老師共同陪伴學生走過最低潮,重建家園和學校,同時也用參加音樂比賽來重振士氣。另一大亮點,則是綽號「一腳」老師的理化老師,生動的展現那種不知道怎麼管不好教的學生,迫於無奈又不得不勉強上課的老師,只好一腳在教室內,一腳在教室外,人有到就好,學生有沒有在上課反而是其次。

後來的音樂比賽,大概是最殘忍最催淚的地方了(笑)。老師的一句:「演奏給你們心中最重要的人」(還是最想讓他聽到的人?反正我忘了,哈),鼓舞了參加全國比賽很緊張的學生,演奏前學生為不幸罹難的同學留了位置(已經夠催淚
QQ),演奏中更呈現了班上因地震過世的同學阿標、班長的弟弟其實一直都在他們身邊,後來所有學生也體會到當下是為自己和心中最重要的人演出,因而消除了緊張,相視而笑。也許結局沒有太多台詞鋪陳,也沒有明說最後有無得獎,但這一段的呈現手法已經讓眼眶好幾次失控了呢(笑)。

接下來聊聊我原本常接觸的領域,教育吧。片中呈現了偏鄉人力不足的現況一直存在,就算有人力,也會因為編制而必須一人身兼多職,連校長都兼工友了,老師教學和照顧學生的時間和心力很可能大打折扣,王老師在實習期間就需要兼四個組長,在都市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另一個議題則是學生不聽話的核心原因,即使學生真的有做錯事,主因也可能是受限環境和家長顧生計而沒有心力教好他們。不少學生需要在學業和幫忙家務中二選一,且多半會選擇放棄學業,就算撐到國中畢業好了,也不會再升學。但老師透過例如集點兌換生活用品的方式獎勵學生唸書,在後期的劇情發揮效果,有兩個學生主動向老師說想考高職(又怕考不上),這個小片段實在讓我深受感動,能有動機為了自己學習(雖然一開始可能是受正增強物吸引),遠比讀的好不好珍貴呀。
聊聊自己的經驗好了,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我帶過兩個課輔班級,他們也許是其他人眼中課業跟不上、家長沒時間管、或者有更多其他問題的孩子,也的確讓我遇到很多不知道怎麼教的困難。有個小四的男孩曾問我「為什麼我要學這些?」雖然我老早忘了我怎麼回答他,但也已經夠讓我印象深刻了。想想我大概沒有偉大到能大幅改變我的學生,但能做一點什麼還是必要的吧,至少要阻止他在休息時間亂跑(嘆),還有讓我瞬間成為大叔的碎碎念時間,至少讓他知道有人在乎他,我想這也就夠了。可能都是猜想啦,如果那一陣子花的心力,一再提醒的事,讓我帶過的學生能慢一點,甚至不會放棄課業,那都會很值得。看完電影,回想起大四下實習遇到的那班孩子,也許根本是天使吧(笑),而且那陣子實際在國中的體驗,在處室打雜,和現職前輩的聊天,就算現在的我已經轉換領域了,也許還是受用無窮。(整個英文科的前輩在照顧我,因為當時英文科實習生只有我XD,完全受寵若驚,謝謝老師們。)

四年前考上了國中導師畢業的高師英語系(老師是公費時期的學姐,我的程度遠遠不及老師和我的同學啦,哈哈),其實曾經以為我大概要當老師了,但經歷了一些體驗,發現我更想做的其實是體制外的教育,也許這是我決定跨到另一個領域念研究所的主因吧。

這部片,即使有一些小地方不那麼完美,但對於看過原著的我來說,已經是很棒的呈現,更動和增添的部分也不會太突兀,雖然也有讓人覺得出戲的地方,不過網路上的眾多影評已經點出,就不多談了,哈哈。

但整體來說,「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的確是一部會讓人想哭,但看完心裡卻會暖暖的一部作品。在災難面前,我們都很渺小,但災難之後,或者只是日常生活中,有關教育,我們能做些什麼,或許還有很多討論空間。

20171010’
台北

碩班起步

Posted on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by 蔡柏宏 | 0 回應
標籤: , ,

  難得又點開了blogger,看到上次發文已經是半年前三週實習的回憶了。不免覺得想寫點什麼來更新一下。


  今年上了碩班,老實講我很難去說這個決定是好還是壞,看著不少大學同學不是在當實習老師,就是已經就業了,還待在學校的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但目前為止,我倒是滿喜歡現在的生活。包含暑假提早來打工和到處走走看看的日子,在這裡生活了快三個月,台北是個什麼都方便的地方,生活上沒什麼問題,但真要說讓我不適應的,大概也就只剩物價吧,常常需要說服自己必須把每餐的花費上限調高,哈哈。


  這學期修了十三學分的課,其中大約有九學分是負擔比較重的,讀起來並不輕鬆,但偶爾也有很開心的時候,所上的同學大多和我一樣不是傳播相關系所畢業的,也有一些本科系的同學很值得我學習(有太多理論和邏輯都需要重新建立了),跟不同學科背景的人接觸和討論作業,實在是件很不錯的事情。但也可能討論的太深入,反而不容易達成共識,這也是目前還在適應的地方了。另外,開學大約一個月,平常我最常提到的話題大概就是「慘了,文獻讀不完了」或是「今天大概要被老師電了」。雖然有時候的確被老師課堂上的問題慘電,不過心裡卻是開心的,因為這些困擾,在去年以前對我而言也許都是遙不可及的。


  進來碩班之前大致知道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是什麼,不過人文學科總是有它必須慢慢來的地方,先好好的修課,過程中再慢慢的修正,才把要研究的主題決定下來,也難怪被提醒要有不只需要在師大待兩年的決心了(笑)。現階段還是繼續著讀文獻,上課,也偶爾投履歷找找相關領域見習機會的生活了。偶爾帶點生活所需還是大多靠家裡的罪惡感,但也算是踏實。


  目前也在社教系旁聽社會學,算是惡補一下跨科系而不太熟悉的內容,因而在前幾天的禮拜四上課前隨手留下這張照片。早上九點左右看到一群穿著學士服開心拍照的大四生,總有點這一年過得太快的感覺吧,哈哈。剛結束的大四這年過得飛快,上學期忙著準備研究所,下學期好不容易考上了,卻也擔心重修的句法學到底能不能過關(笑),有些時候反而覺得會不會那時候太忙,反而沒有好好的和大學四年接觸的人相處,以及道別。那四年有很多鳥事,很多不可思議的事(多半是宿舍,哈哈),也有太多值得感謝的人和事,雖然因為大半的時間都在到處看看而沒有好好讀我不擅長的科目(嘆),但我想我會很懷念剛結束的這四年吧。回到社會學,這門課是社教系的大一必修,加上不少輔系的人也需要修,因而成為近七十人的大班級,但老師實在不簡單,上課節奏並不會讓人昏昏欲睡。另外比較印象深刻的大概是聽了幾組學弟妹的報告,水準和邏輯真的很不錯,也從報告中的舉例學到很多,但也不免覺得慚愧,我大一的時候到底在幹嘛啊...(笑)。


  有時候會問自己半年前為什麼會選擇台北的學校,必須適應很少回家的生活。說真的我也不知道,也許現實因素還是主因,否則感性上,我大概會選另一間總是被半開玩笑的說備取生會「備好備滿」的研究所吧,哈哈。反正選擇了,就好好適應在台北的日子吧。

碩班的日子起步了,期望現在的我能撐久一點點囉。


好像是搬來景美寫的第一篇耶

20171008' 

實習

Posted on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by 蔡柏宏 | 0 回應
標籤: , ,





  在還搞不清到底要不要當老師的狀況下,我在英明國中完成了三個禮拜的實習,除了早睡早起偶爾覺得痛苦之外,最大的收穫還是走入校園,看到了現實和理論的差別吧。很難說我到底做了最後的決定了沒(要不要開始實習和考試的過程呢?),不過至少可以確定我不排斥這件事吧


  其實考上師大大傳所之後,一直都在考慮,要先去讀碩班?當兵?又或是趕快考過說寫測驗去半年實習?雖然一方面也因為英檢實在太貴(測口說和寫作的考試都會超級貴!)不想一考再考,一方面也擔心自己不夠強,去當老師或許只會誤人子弟(笑)



  不過幾天前緊張的完成試教之後,指導的惠如老師給了我很多值得記住建議,還有許多鼓勵,學生的接受度也還算高。因為如此,也許我並沒有原本想像中的來的排斥當老師吧,大概只是現行的制度會讓我有些猶豫。不過無論如何,三個禮拜以來,都要謝謝惠如老師和總是可以很熱鬧的106班


  短短三週的實習,其實滿感謝英明提供了不少進入行政處室觀摩的機會,雖然很多時候因為事情不適合讓實習老師來做,只有觀摩的份,但也的確看到了兩年多來修教程看不到的真實情況。實習期間,也有好幾場本來只開放給老師參加的研習和會議,校方也都開放我們旁聽,意外的白吃白喝研習提供的飲料和點心好幾次(笑)。例如社會科的桌遊融入教學,英文和數學科的手機/平板融入的多媒體互動教學,聽完都覺得學到很多。而最重要的是,如果沒來實習,也許就沒有機會獲得這麼多資訊和值得學習的觀念,因為無論未來當不當老師,很多技能未來都還是能用得上。只能說我還真是幸運呢



  班上很多人都有參加三週實習,但只有我選擇英明,說實話一開始覺得有點寂寞(笑),不過當初做這個選擇時的目的,本來就是想暫時脫離原本熟悉的同學,試試看在不依賴同學的情況下,我能有多少能耐。幸運的,除了一開始沒有同伴的孤單之外,實習過程中認識了新朋友,接觸了原本很難有機會接觸到的人,辛苦之中也有額外的收穫



  實習結束了,我還是沒辦法決定要先去半年實習,又或是當完兵或讀研究所,其中包含了義務,也包含了夢想。接近二十二歲,是個也許該想得務實一些的年紀,但好像還是很難下決定(笑)。不過,至少可以確定的是,三個禮拜的實習的確帶給我不少東西,才希望能好好透過這篇文章
記錄下來。同樣的,我也發現我並沒有以前來的排斥當老師,就算今年或明年沒去半年實習,未來可能也不會完全放棄這條路吧



  做決定其實真的很困難,所以只好先做現在能做的事,之後會怎麼發展就再說吧(有夠不負責任XD)。最後,還是想再感謝一次我可愛的106班,惠如老師和你們給我的回饋,對我來說都會是很重要的一股力量





(謝謝孩子們的卡片,但有的沒有署名,我怎麼知道你是誰呢?)



蔡柏宏’20170422

於高雄

記錄:考研究所

Posted on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by 蔡柏宏 | 0 回應
標籤: ,

【背景】

  高師大英語系應屆畢業生,除了四年常碰英文,英文程度沒退化太快之外,因為不喜歡很多系上科目,加上不務正業跑了校內外各式各樣的活動,最慘的時候排名31/38,雖然大四上稍微用功點刷到9/38,不過整體學業還是不太好。考大學時對新聞傳播很感興趣,但因為個人因素先選了英語系,但四年來慢慢對原本的科系失去興趣,而選擇考研究所時試著轉換跑道。


  因為不是本科系,只是自己看書有點抓不到方向,所以我有補習。補的是新聞傳播所最有名的戴然傳播教室,在找資料和寫考題的方向上得到了很多的幫忙。同時也補了社會學,大致認識了社會學理論發展的脈絡,以及社會學和傳播科目很有關聯的地方,在寫考題的邏輯上有很快的進步。

  以下是我不太順利的考試結果。

【考試結果】

臺大新聞所
中文能力91
新聞學81
專業英文54
社會學與新聞85
口試75.67
備取

政大傳播學院碩士學程
落榜,不好意思寫XD

師大大傳所
大眾傳播理論65
社會現象分析65
傳播中英文能力75
正取

中正電傳所
當代傳播問題53
電訊傳播英文62
正取

中山行銷傳播所甲組
傳播理論與實務55
備取

最終選擇師大大傳所

【參考書目和建議常看的】
1.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瞿海源)
2. 任何一本寫的白話一點的國考社會學參考書
3. 傳播批判理論(張錦華)
4. 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翁秀琪)
5. 傳播理論(羅世宏)
6. 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Tim O’Sullivan等人):當成工具書翻
7. 把補習班講義讀熟
8. 新聞學研究、中華傳播學刊
9. 數位時代、動腦 (新科技資訊)
10. 各家實體虛擬新聞媒體、評論網站


【準備】

1.       春季班(四到六月)
  春季班我只補傳播理論,這時候老師會針對媒體壟斷等常見問題、新聞/廣電/廣告產業現況作介紹。課程分量很輕,每個禮拜都像是聽一場有關新聞傳播議題的演講,這段時間還是先顧好當時的課業,有空再找相關的書看看就好。


2.       暑期班(七到九月)
  兩大傳播科目(傳播理論、傳科與傳問)開課,老師會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很紮實,卻也很快速的上完這兩大分量很重的科目。這段時間一邊打工,一邊上課,也常跑圖書館用手抄講義重點的方式複習,負擔有點重,但逐漸確定對傳播真的很感興趣。而這段時間用掉的筆記本(共六本)並不是最終帶去考場翻閱的筆記,只是幫助加深對理論的印象,寫完就幾乎沒有再碰他們了XD
  這段時間對於打下基礎很重要,各大理論(如議題設定、使用與滿足、沉默螺旋等)以及重要的傳播議題(媒體壟斷、媒介近用權利等)、各種這幾年很熱門的科技議題(OTT、擴增實境等),在之後練習考古題時都可能一再出現。


3.       秋季班到考前(十月到二月)
  另外兩大科目(新聞學、社會學)在十月左右才開課。這時候除了一邊補習,一邊顧系上課程,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建立讀書會。
  我找到了兩名戰友,從十月中開始,每週碰面一次,依照戴然老師指定的主題找論文、分享重點摘要,再輪流統整成適合在寫題目時參考的資料庫。同時,每星期也各自提供一篇當週重要的英文新聞,來維持閱讀的感覺,也試著翻成通順的中文。讀書會的進行,原則上十一月就會結束,不過我們還是維持到一月,不過調整成各自寫考古題時,發現任何覺得重要的主題,就會找資料後分享給其他人看。

  而十二月到一月初則是各自努力練習寫考古題,這段時間我練習了五年份的申論題和名詞解釋,也從前期翻課本找答案,一直到後期發現每年考的主題其實很容易重複(如社群媒體、自媒體發展對傳播各方面的影響),慢慢的越寫越有自信。每星期寄給老師批改,得到好壞評價然後繼續調整,大致維持了三週。但是,並非各屆考古題的每一題都必須寫,而是挑著寫,例如2016年初周子瑜被迫道歉的事件對總統大選的影響,不太可能重複再考。也就是說,當年度時事為基礎的題目可以不必再寫,想練習也至少要把事件代換成最新且大致符合題意的時事來寫,才有練習的價值。

  考試快到前,我和兩位戰友都有把練習寫過的考古題,用各自的方法濃縮成進考場前可以快速翻閱的「終極筆記」。這方法滿有幫助的,可以透過整理,再一次檢視自己還有哪些常考的單元不太熟悉,趕快惡補。最後,我把傳播理論、傳播科技、新聞學整理成第一個單元,近半年討論度極高的議題(同性婚姻修法或立專法、高中生校慶扮演納粹引起的爭議、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英國脫歐公投、有關「後真相政治」的討論等)整理成第二個單元,社會學和新聞傳播關聯較深的部分整理成第三個單元,最後輸出成一本40頁左右的A4小講義,考前一個月除了用講義偶爾複習不熟的單元之外,大多時候就只翻自己整理的筆記了,同時只要想到任何可以寫進申論題的片段字句,就馬上寫在本子上加深印象,作為答題的資料庫。

4. 懶人包(其實有幾點上文忘了提到XD
(1.) 有補習就要跟好進度,有問題就趕快寄信問老師。
(2.) 既然考的是新聞和傳播所,就要常看國內外新聞,建立對新事物的敏感度。
(3.) 多練習考古題,維持寫申論題的感覺,同時建立適合自己的寫作邏輯。而且盡量要做到一題如果佔25分,就要能寫到25行上下的程度。準備後期練習寫的時候建議計時,100分鐘內能完成四題左右的申論題,考試時才寫得完。(師大和中正的一堂考試只有90分鐘,更要注意時間。)
(4. ) 要維持英文程度,不一定要特別看某些單字書,但是要保持閱讀、查字典和練習寫文章的習慣,熟悉中英文寫作的邏輯不太一樣的地方

【口試】

  我考的學校只有臺大和政大有口試,雖然我的臺政大口試表現都不太好(嘆),但以下還是提供我被問的問題和一些心得。


1. 自我介紹:
不超過一分半,明確說明有何經驗、舉例子包裝個人特質、為何想來考新聞傳播研究所等。


2. 研究計畫和就讀/修課計畫:
所上有何資源可以幫忙我的研究?想如何研究新聞和教育的關聯?(研究計畫提到)
教授會延伸我說的話,來測試對所上的了解。這部分兩校是相同的,都至少需要對所上的發展方向、開了什麼樣的課有基本了解。


3. 未來規劃:
(臺大)為何有興趣當記者?想做什麼類型的記者?關注什麼議題?
對於就讀、生涯發展計劃,不一定要百分之百肯定,但要避免只回答空泛的概念,而要明確的說自己對哪些新聞傳播工作有興趣、想關注的題材為何,至少要讓教授看到我們對自己的未來規劃已經有所考慮。


4. 連結個人專長和新聞傳播的問題:
(臺大)「你對未來大學學測國文作文獨立出來考有何看法?(英文提問)」


5. (臺大團體口試):四人自行就題目討論十六分鐘,最終討論出一個大致的結尾(未必需要肯定的結論),教授只從旁觀察。
目前新聞記者的社會聲望極低,請問你為何還是想讀新聞所?而新聞專業有何必要?有何方法可以解決現有的問題?(原諒我金魚腦只記得很瑣碎的內容

  團體口試前會抽籤決定個人口試的順序,同時決定各組成員(四人)。原則上大家都會事先聊天熟悉彼此,也用考古題一起想可以在口試時講的內容。其實滿感謝我這組有一位推甄時來考過臺大,以及另一位傳播本科系的同學,給了很多很棒的線索和引導,過程不算很順利,不過至少合作得很愉快,每個人都有講到話。也恭喜我們之中有一位夥伴正取。

(口試總結)
  雖然我的口試不是什麼成功的經驗,然而還是有一些收穫。我覺得寫審查資料和參加口試是重新認識自己的很好機會,重要的是會多少、有什麼能力和知識就盡量展現出來,同時不會的不要裝懂,不要把自己描述的比事實上強太多,但還是要有基本的自信。寫資料和參加口試可以稍微美化自己的個人經歷,但不能過度,誠實和誠懇還是上策。雖然事後我發現,就算我政大的口試能拿到好分數,一開始筆試就太低也很難考的上XD

【致謝】
  從去年三月底決定補習,到臺大、政大口試結束,差不多過了一年。這一年,感謝家人和親朋好友的支持,願意讓我轉換領域、接受我花了不少錢補習和買書,也感謝兩位好不容易找到的讀書會戰友,除了互相提供參考資料外,還有平時的相互鼓勵,都讓我更能好好準備。

  感謝英四乙、英四甲每一個幫我加油的同學,和每一個知道我要考試的朋友,即便我沒有很喜歡我的所學,但四年的大學生活有你們才會這麼難忘。感謝戴然老師、劉意老師、凌晨老師,雖然因為我用的是影片課程,只見過戴然老師本人,但透過影片,還是能感受到老師們對於每一堂課的用心。感謝準備面試時,素未謀面的政大學長在電話中幫忙我練習口試,指出了很多問題,讓我在口試時沒有那麼緊張。即便臺、政大都算是落榜了,但都是很好的經驗。感謝我堂哥和室友,讓我考政大的口筆試前能有個很好的地方休息再去考試。最後,也感謝自己,雖然有時候會半途而廢,但這次真的沒有放棄,堅持走完補習、複習、寫題目,至少七個月常常在圖書館待到閉館的過程,只為了想要轉換到本來就比較感興趣的領域。放榜的結果其實沒有非常滿意,但準備考試的過程還是帶給我很深的影響,我也相信這段時間念的書和所做的事不會完全白費,都會對未來的我產生影響。


  對於讀書,我是很挑食的人,對於很喜歡的科目才願意花長時間研究。但只要真的很喜歡某種領域,就會很想一再的把它讀懂,可能是個很偏執的人。不過,也許就是這份偏執,才讓我堅持走完這趟稍微辛苦,但又遇到好多貴人幫忙的過程吧。



  雖然考上研究所才是另一段辛苦過程的開始,但是能夠為了一件事情堅持這麼久,還是想給自己一點鼓勵,也留下這一篇心得給有緣看到的朋友參考囉。


蔡柏宏
20170404

大四上

Posted on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by 蔡柏宏 | 0 回應
標籤: , ,

  大四上平安的結束了,也太快了吧orz。


  一六年暑假開始外宿的日子,脫離了宿舍,體會了大半年一個人住的日子。雖然有時候還是犯了外宿症候群(?),前一天太晚睡,所以隔天不太重要的早八課就晚晚才去,或者乾脆不去(笑)


  另一方面,因為大四學生課可以排的很少,只有十二學分
,所以格外的珍惜少少的課見到同學的機會每次上課都有種好久不見的感覺XD。同時為了考研究所,這次選課特別慎重,除了必備的幾門課之外,其他的幾門是真的很喜歡才選。比方星期四的文學課,讓我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每個禮拜提醒一下自己還是個英語系的學生XD,盡可能把該看的文本進度看完,但好像常常失敗,只是去聽同學報告和老師講解 (遮臉)。有時候會覺得前三年除了本來就多的必修,我把課表和課外活動兼打工排得太滿,好像很少認真的想每次做決定背後的意義,然後再來抱怨讓自己太忙QQ



  包含暑假的這半年,同時也在課輔中度過,接觸的學生除了一般的課業跟不上,也許還有太多各自家庭既有的大小狀況
,單親,家暴,隔代教養,新移民子女......。大概上個月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國中基測結束後,作者就只生活在 "PR值90" 的泡泡裡隨著讀高中大學,接觸的同儕,背景大多和自己差不多,甚至更好直到接家教和一位無論是生活環境,或是生命經驗都和自己很不一樣的學生,才發現自己只活在自己的同溫層裡。這半年接觸了十一位學生,各有各的狀況,有時候也會覺得教程的理論課在這時完全發揮不了作用,一開始的幾週常覺得很失敗(笑),後來每一次上台教課,和個別指導每個小孩在英文遇到的問題,或者只是聽他們分享學校裡的事,滿深刻的感受我應該不會這麼偉大,可以真的完全做到幫助他們跟上學校進度和導正行為兩部分。我所能做的,只有盡可能的幫忙和陪他們,至少在我去上課的期間,能不斷的提醒他們該做的事囉。我待的這間學校,小一就開始上英文課,其實是很辛苦的,國字也許還不太認得幾個,就開始學英文,也許很早就因為遇到挫折而打壞他們學英文胃口這半年,也只有這半年,就在這十一個三到六年級的小孩身上看到他們辛苦的一面



  不過可惜的是,下學期要去的短期實習,時間上一定會和課輔衝突,而不得不退出課輔的工作了,還是有點可惜,也對這學期的六個小孩帶點不捨QQ



  這學期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考研究所,報名了五間學校,維持著好一陣子一天寫個三四題,甚至更多題申論題的生活,剩不到一個月這段日子也要走完了,只能說有把握的部分有把握,沒把握的部分還是沒把握XD,把結果交給上帝吧哈哈哈



  驚覺已經是最後一個寒假了,考完試,我會好好珍惜,在這裡的最後半年,然後順利離開,對我說的是下學期那最後該重修的兩學分XD
。一七年前半年感覺會有很多關卡,也只能向前囉,因為沒退路了嘛QQ



柏宏 20170114' 於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