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

Posted on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by 蔡柏宏 | 0 回應
標籤: , ,





  在還搞不清到底要不要當老師的狀況下,我在英明國中完成了三個禮拜的實習,除了早睡早起偶爾覺得痛苦之外,最大的收穫還是走入校園,看到了現實和理論的差別吧。很難說我到底做了最後的決定了沒(要不要開始實習和考試的過程呢?),不過至少可以確定我不排斥這件事吧


  其實考上師大大傳所之後,一直都在考慮,要先去讀碩班?當兵?又或是趕快考過說寫測驗去半年實習?雖然一方面也因為英檢實在太貴(測口說和寫作的考試都會超級貴!)不想一考再考,一方面也擔心自己不夠強,去當老師或許只會誤人子弟(笑)



  不過幾天前緊張的完成試教之後,指導的惠如老師給了我很多值得記住建議,還有許多鼓勵,學生的接受度也還算高。因為如此,也許我並沒有原本想像中的來的排斥當老師吧,大概只是現行的制度會讓我有些猶豫。不過無論如何,三個禮拜以來,都要謝謝惠如老師和總是可以很熱鬧的106班


  短短三週的實習,其實滿感謝英明提供了不少進入行政處室觀摩的機會,雖然很多時候因為事情不適合讓實習老師來做,只有觀摩的份,但也的確看到了兩年多來修教程看不到的真實情況。實習期間,也有好幾場本來只開放給老師參加的研習和會議,校方也都開放我們旁聽,意外的白吃白喝研習提供的飲料和點心好幾次(笑)。例如社會科的桌遊融入教學,英文和數學科的手機/平板融入的多媒體互動教學,聽完都覺得學到很多。而最重要的是,如果沒來實習,也許就沒有機會獲得這麼多資訊和值得學習的觀念,因為無論未來當不當老師,很多技能未來都還是能用得上。只能說我還真是幸運呢



  班上很多人都有參加三週實習,但只有我選擇英明,說實話一開始覺得有點寂寞(笑),不過當初做這個選擇時的目的,本來就是想暫時脫離原本熟悉的同學,試試看在不依賴同學的情況下,我能有多少能耐。幸運的,除了一開始沒有同伴的孤單之外,實習過程中認識了新朋友,接觸了原本很難有機會接觸到的人,辛苦之中也有額外的收穫



  實習結束了,我還是沒辦法決定要先去半年實習,又或是當完兵或讀研究所,其中包含了義務,也包含了夢想。接近二十二歲,是個也許該想得務實一些的年紀,但好像還是很難下決定(笑)。不過,至少可以確定的是,三個禮拜的實習的確帶給我不少東西,才希望能好好透過這篇文章
記錄下來。同樣的,我也發現我並沒有以前來的排斥當老師,就算今年或明年沒去半年實習,未來可能也不會完全放棄這條路吧



  做決定其實真的很困難,所以只好先做現在能做的事,之後會怎麼發展就再說吧(有夠不負責任XD)。最後,還是想再感謝一次我可愛的106班,惠如老師和你們給我的回饋,對我來說都會是很重要的一股力量





(謝謝孩子們的卡片,但有的沒有署名,我怎麼知道你是誰呢?)



蔡柏宏’20170422

於高雄

記錄:考研究所

Posted on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by 蔡柏宏 | 0 回應
標籤: ,

【背景】

  高師大英語系應屆畢業生,除了四年常碰英文,英文程度沒退化太快之外,因為不喜歡很多系上科目,加上不務正業跑了校內外各式各樣的活動,最慘的時候排名31/38,雖然大四上稍微用功點刷到9/38,不過整體學業還是不太好。考大學時對新聞傳播很感興趣,但因為個人因素先選了英語系,但四年來慢慢對原本的科系失去興趣,而選擇考研究所時試著轉換跑道。


  因為不是本科系,只是自己看書有點抓不到方向,所以我有補習。補的是新聞傳播所最有名的戴然傳播教室,在找資料和寫考題的方向上得到了很多的幫忙。同時也補了社會學,大致認識了社會學理論發展的脈絡,以及社會學和傳播科目很有關聯的地方,在寫考題的邏輯上有很快的進步。

  以下是我不太順利的考試結果。

【考試結果】

臺大新聞所
中文能力91
新聞學81
專業英文54
社會學與新聞85
口試75.67
備取

政大傳播學院碩士學程
落榜,不好意思寫XD

師大大傳所
大眾傳播理論65
社會現象分析65
傳播中英文能力75
正取

中正電傳所
當代傳播問題53
電訊傳播英文62
正取

中山行銷傳播所甲組
傳播理論與實務55
備取

最終選擇師大大傳所

【參考書目和建議常看的】
1.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瞿海源)
2. 任何一本寫的白話一點的國考社會學參考書
3. 傳播批判理論(張錦華)
4. 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翁秀琪)
5. 傳播理論(羅世宏)
6. 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Tim O’Sullivan等人):當成工具書翻
7. 把補習班講義讀熟
8. 新聞學研究、中華傳播學刊
9. 數位時代、動腦 (新科技資訊)
10. 各家實體虛擬新聞媒體、評論網站


【準備】

1.       春季班(四到六月)
  春季班我只補傳播理論,這時候老師會針對媒體壟斷等常見問題、新聞/廣電/廣告產業現況作介紹。課程分量很輕,每個禮拜都像是聽一場有關新聞傳播議題的演講,這段時間還是先顧好當時的課業,有空再找相關的書看看就好。


2.       暑期班(七到九月)
  兩大傳播科目(傳播理論、傳科與傳問)開課,老師會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很紮實,卻也很快速的上完這兩大分量很重的科目。這段時間一邊打工,一邊上課,也常跑圖書館用手抄講義重點的方式複習,負擔有點重,但逐漸確定對傳播真的很感興趣。而這段時間用掉的筆記本(共六本)並不是最終帶去考場翻閱的筆記,只是幫助加深對理論的印象,寫完就幾乎沒有再碰他們了XD
  這段時間對於打下基礎很重要,各大理論(如議題設定、使用與滿足、沉默螺旋等)以及重要的傳播議題(媒體壟斷、媒介近用權利等)、各種這幾年很熱門的科技議題(OTT、擴增實境等),在之後練習考古題時都可能一再出現。


3.       秋季班到考前(十月到二月)
  另外兩大科目(新聞學、社會學)在十月左右才開課。這時候除了一邊補習,一邊顧系上課程,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建立讀書會。
  我找到了兩名戰友,從十月中開始,每週碰面一次,依照戴然老師指定的主題找論文、分享重點摘要,再輪流統整成適合在寫題目時參考的資料庫。同時,每星期也各自提供一篇當週重要的英文新聞,來維持閱讀的感覺,也試著翻成通順的中文。讀書會的進行,原則上十一月就會結束,不過我們還是維持到一月,不過調整成各自寫考古題時,發現任何覺得重要的主題,就會找資料後分享給其他人看。

  而十二月到一月初則是各自努力練習寫考古題,這段時間我練習了五年份的申論題和名詞解釋,也從前期翻課本找答案,一直到後期發現每年考的主題其實很容易重複(如社群媒體、自媒體發展對傳播各方面的影響),慢慢的越寫越有自信。每星期寄給老師批改,得到好壞評價然後繼續調整,大致維持了三週。但是,並非各屆考古題的每一題都必須寫,而是挑著寫,例如2016年初周子瑜被迫道歉的事件對總統大選的影響,不太可能重複再考。也就是說,當年度時事為基礎的題目可以不必再寫,想練習也至少要把事件代換成最新且大致符合題意的時事來寫,才有練習的價值。

  考試快到前,我和兩位戰友都有把練習寫過的考古題,用各自的方法濃縮成進考場前可以快速翻閱的「終極筆記」。這方法滿有幫助的,可以透過整理,再一次檢視自己還有哪些常考的單元不太熟悉,趕快惡補。最後,我把傳播理論、傳播科技、新聞學整理成第一個單元,近半年討論度極高的議題(同性婚姻修法或立專法、高中生校慶扮演納粹引起的爭議、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英國脫歐公投、有關「後真相政治」的討論等)整理成第二個單元,社會學和新聞傳播關聯較深的部分整理成第三個單元,最後輸出成一本40頁左右的A4小講義,考前一個月除了用講義偶爾複習不熟的單元之外,大多時候就只翻自己整理的筆記了,同時只要想到任何可以寫進申論題的片段字句,就馬上寫在本子上加深印象,作為答題的資料庫。

4. 懶人包(其實有幾點上文忘了提到XD
(1.) 有補習就要跟好進度,有問題就趕快寄信問老師。
(2.) 既然考的是新聞和傳播所,就要常看國內外新聞,建立對新事物的敏感度。
(3.) 多練習考古題,維持寫申論題的感覺,同時建立適合自己的寫作邏輯。而且盡量要做到一題如果佔25分,就要能寫到25行上下的程度。準備後期練習寫的時候建議計時,100分鐘內能完成四題左右的申論題,考試時才寫得完。(師大和中正的一堂考試只有90分鐘,更要注意時間。)
(4. ) 要維持英文程度,不一定要特別看某些單字書,但是要保持閱讀、查字典和練習寫文章的習慣,熟悉中英文寫作的邏輯不太一樣的地方

【口試】

  我考的學校只有臺大和政大有口試,雖然我的臺政大口試表現都不太好(嘆),但以下還是提供我被問的問題和一些心得。


1. 自我介紹:
不超過一分半,明確說明有何經驗、舉例子包裝個人特質、為何想來考新聞傳播研究所等。


2. 研究計畫和就讀/修課計畫:
所上有何資源可以幫忙我的研究?想如何研究新聞和教育的關聯?(研究計畫提到)
教授會延伸我說的話,來測試對所上的了解。這部分兩校是相同的,都至少需要對所上的發展方向、開了什麼樣的課有基本了解。


3. 未來規劃:
(臺大)為何有興趣當記者?想做什麼類型的記者?關注什麼議題?
對於就讀、生涯發展計劃,不一定要百分之百肯定,但要避免只回答空泛的概念,而要明確的說自己對哪些新聞傳播工作有興趣、想關注的題材為何,至少要讓教授看到我們對自己的未來規劃已經有所考慮。


4. 連結個人專長和新聞傳播的問題:
(臺大)「你對未來大學學測國文作文獨立出來考有何看法?(英文提問)」


5. (臺大團體口試):四人自行就題目討論十六分鐘,最終討論出一個大致的結尾(未必需要肯定的結論),教授只從旁觀察。
目前新聞記者的社會聲望極低,請問你為何還是想讀新聞所?而新聞專業有何必要?有何方法可以解決現有的問題?(原諒我金魚腦只記得很瑣碎的內容

  團體口試前會抽籤決定個人口試的順序,同時決定各組成員(四人)。原則上大家都會事先聊天熟悉彼此,也用考古題一起想可以在口試時講的內容。其實滿感謝我這組有一位推甄時來考過臺大,以及另一位傳播本科系的同學,給了很多很棒的線索和引導,過程不算很順利,不過至少合作得很愉快,每個人都有講到話。也恭喜我們之中有一位夥伴正取。

(口試總結)
  雖然我的口試不是什麼成功的經驗,然而還是有一些收穫。我覺得寫審查資料和參加口試是重新認識自己的很好機會,重要的是會多少、有什麼能力和知識就盡量展現出來,同時不會的不要裝懂,不要把自己描述的比事實上強太多,但還是要有基本的自信。寫資料和參加口試可以稍微美化自己的個人經歷,但不能過度,誠實和誠懇還是上策。雖然事後我發現,就算我政大的口試能拿到好分數,一開始筆試就太低也很難考的上XD

【致謝】
  從去年三月底決定補習,到臺大、政大口試結束,差不多過了一年。這一年,感謝家人和親朋好友的支持,願意讓我轉換領域、接受我花了不少錢補習和買書,也感謝兩位好不容易找到的讀書會戰友,除了互相提供參考資料外,還有平時的相互鼓勵,都讓我更能好好準備。

  感謝英四乙、英四甲每一個幫我加油的同學,和每一個知道我要考試的朋友,即便我沒有很喜歡我的所學,但四年的大學生活有你們才會這麼難忘。感謝戴然老師、劉意老師、凌晨老師,雖然因為我用的是影片課程,只見過戴然老師本人,但透過影片,還是能感受到老師們對於每一堂課的用心。感謝準備面試時,素未謀面的政大學長在電話中幫忙我練習口試,指出了很多問題,讓我在口試時沒有那麼緊張。即便臺、政大都算是落榜了,但都是很好的經驗。感謝我堂哥和室友,讓我考政大的口筆試前能有個很好的地方休息再去考試。最後,也感謝自己,雖然有時候會半途而廢,但這次真的沒有放棄,堅持走完補習、複習、寫題目,至少七個月常常在圖書館待到閉館的過程,只為了想要轉換到本來就比較感興趣的領域。放榜的結果其實沒有非常滿意,但準備考試的過程還是帶給我很深的影響,我也相信這段時間念的書和所做的事不會完全白費,都會對未來的我產生影響。


  對於讀書,我是很挑食的人,對於很喜歡的科目才願意花長時間研究。但只要真的很喜歡某種領域,就會很想一再的把它讀懂,可能是個很偏執的人。不過,也許就是這份偏執,才讓我堅持走完這趟稍微辛苦,但又遇到好多貴人幫忙的過程吧。



  雖然考上研究所才是另一段辛苦過程的開始,但是能夠為了一件事情堅持這麼久,還是想給自己一點鼓勵,也留下這一篇心得給有緣看到的朋友參考囉。


蔡柏宏
20170404